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《科學》發表兩篇論文
轉發清華大學新聞網頭條新聞:
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《科學》發表兩篇論文
報道剪接體的三維結構并闡述RNA剪接的分子結構基礎
清華新聞網8月21日電 8月21日,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際頂期刊《科學》(Science)同時在線發表了兩篇背靠背研究長文,題目分別為“3.6埃的酵母剪接體結構”(Structure of a Yeast Spliceosome at 3.6 Angstrom Resolution)和“前體信使RNA剪接的結構基礎”(Structural Basis of Pre-mRNA Splicing)。第篇文章報道了通過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技術(冷凍電鏡)解析的酵母剪接體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維結構,第篇文章在此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了詳細分析,闡述了剪接體對前體信使RNA執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機理。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后閆創業、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杭婧和萬蕊雪為兩篇文章的共同第作者。
基因剪接的分子機制示意圖。
剪接體復合物的三維結構。
這研究成果具有為重大的意義。自上世紀70年代后期RNA剪接的發現以來,科學們直在步履維艱地探索其中的分子奧秘,期待早日揭示這個復雜過程的分子機理。施一公院士研究組對剪接體近原子分辨率結構的解析,不僅初步解答了這基礎生命科學域長期以來備受關注的核心問題,又為進步揭示與剪接體相關**的發病機理提供了結構基礎和理論指導。
清華大學將于近期召開新聞發布會,介紹這項重大的科研成果。
附論文鏈接:
http://m.sciencemag.org/content/early/2015/08/19/science.aac7629
http://m.sciencemag.org/content/early/2015/08/19/science.aac8159
編輯:淑霞 蕾蕾
(http://news.tsinghua.edu.cn)
[更新:2015-08-21 05:42:38]
原網頁鏈接:
http://news.tsinghua.edu.cn/publish/news/4204/2015/20150821054238312366972/20150821054238312366972_.html